 |
教育部統合視導項目繁多,每逢教育部進行統合視導,總見卷宗堆滿桌的情形,且勞「師」動眾。 |
|
|
教育部對地方教育的「統合視導」,因項目繁瑣,壓垮基層教師及行政人員,教學品質受影響,不少老師及學者都出面疾呼:「把老師還給學生」。教育部日前自砍五成八,教長吳思華認為砍得不夠。本周再邀地方政府開會,擬再砍至六成,今拍板定案。
教育部表示,明年一、二月辦理的一○四年統合視導,由原本三八八項,減為一六○項;今擬再刪廿幾項,只剩一三○幾項。下月進一步規畫「因地制宜」的視導方式,賦予地方政府彈性空間。
「統合視導」堪稱是教育界最大型KPI(關鍵績效指標),掌管數千間國中小的補助款。包括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長期帶領基層老師翻轉教學的台大教授葉丙成等多名教師都呼籲簡化統合視導,否則好老師出走到私校、提前退休,嚴重影響下一代受教權。
最初向教育部提出「統合視導」點子、台師大教育系教授許添明坦言,教育部扭曲本意,「統合視導變成大怪獸。」他說,十餘年前因不同部會頻繁到學校視察,他才建議把所有視察的項目解決。但沒想到教育部竟是「外掛」統合視導,其餘視察仍舊保留,反多出統合視導這怪獸。
葉丙成也說,統合視導等行政工作排擠到老師正常教書時間,對學生受教權影響甚大。他舉例,每年從九月到年底,幾乎每天都有老師得去參加研習,只因為統合視導要求,研習時數越多,視導分數越高。
「而當老師去研習,孩子誰教?請代課老師!」他很驚訝,犧牲孩子的正常教學,就只為了滿足評鑑表上的某個數字?荒謬到極點。他也擔心不合理、過量的行政工作,會讓好老師不願留在公立學校,這對家長增加經濟負擔、學生受教權都有影響。
全教總曾檢視新北市一所小學一○三學年整年的上級交辦公文量,發現多達三四二二項,其中教育部和地方政府各占近半。
全教總理事長張旭政認為,除了中央單位,地方政府對中小學的視導與訪評項目一樣多,也應一併刪減。政府官員經常「窮忙、瞎忙」,視導項目、公文量減少,才讓學校能回歸教學本業。 |
No comments have been made. Use this form to start the conversation :)